许东阳,回族,中共党员,现任河南省太康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太康县南关社区书记,国际武术协会名誉主席、形象大使,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七段,国家级教练员,国家级考评员,周口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太康县体育总会副会长,太康县武术协会主席,太康县健身气功协会会长,太康县工商联副主席,太康县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太康县龙飞传统武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太康县豫龙精武商会名誉会长,太康县豫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豫龙武道教育联盟馆长,豫东精武国术馆馆长。
许东阳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习文尚武,六岁随祖父习练“仙人掌”、“西洋掌”及本家许氏拳术。中原乃中华武术发源之地,名家荟萃,高手如云,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互映辉煌。许东阳立志习武,博学多记,能者为师,融会贯通,名师为典,验明己学,精益求精,自成风格。历经:武汉拜查拳、心意拳名家,人称“千斤大力王”尤文明先生为师。几经寒暑,许东阳掌握了十趟弹腿、十二路查拳以及刀枪等多种器械套路。后经尤老师举荐至嘉兴全国著名武术家李青山前辈那里习练了心意六合拳和春秋大刀。在此基础上,许东阳走遍中州大地,以武会友,广访名师,巧逢古都开封蔡树基前辈遂拜为师,跟随蔡老师期间,深得蔡老师少林拳、猴拳、猴棍精髓,后又随周口市最具有武术权威之一的武术大师张志民老师习练翻子拳。赴温县赵堡忽灵太极拳传人袁朝仁老师处学习了忽灵太极拳。由此,在武学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得到中原武术同仁们的广泛赞誉。
许东阳为了更加广泛深入地挖掘中华武术瑰宝,系统地归纳所学,于1985年进入了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武术系学习深造,致使他丰富了理论知识,提升了境界,无论是对传统套路还是国家规定套路,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认识,为以后发扬和传承中华武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秉师教传,承上启下,归纳成章,发扬光大,授徒立德,许东阳回乡后,致力于武学,把自己几十年来浸润于武术之所得“三味”,取其精华,传于后人,先后创办了太康县兴华武术馆、中华民族精武馆和太康县少林武术学校,三十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培育学生两万多人,其中武术类大专院校学生三百多人,前往部队报效国家的学生上千人。近年来,随着全国“全民健身”、“武术六进”工作的开展,许东阳对太康全县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了培训,先后培训了小学段前级趣味武术,初中初段位一二三段段位套路,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200多人。太康县是一个人口大县,共有人口160万人,同时也是一个武术大县,武术拳种多达16种,其中以“仙人掌”拳术、“许氏拳术”及“子路好勇拳”尤为突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深得当地人民喜爱,该三种拳术已被河南省武馆中心录入“拳械录”,为了进一步保护和发扬传统武术文化,许东阳又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当地武术同仁们的一致好评。
许东阳,习文尚武,发展全面,功底深厚,武技精湛,知识渊博,人品高尚。2002年随河南省穆斯林武术表演团先后出访马来西亚、越南、沙特阿拉伯、也门、巴基斯坦等国。随着社会知名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邀请他去表演教学的邀请函,纷至沓来。
为了进一步的做好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许东阳于2016年11月成立了豫龙武道教育联盟。自教育联盟成立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被武术同仁广为推崇。截止到2017年底,已有24家武术馆校加盟,辐射到全县各个乡镇,5000多名学生学习武术。
许东阳致力于传统武术文化与当今社会发展相融合,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发扬传统武术文化,以“武术进校园”为近年来发展理念。于2017年5月,成立了太康县龙飞传统武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荣获奖项:
2014年8月带领太康县武术协会代表队参加周口市首届“长青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暨传统武术国际邀请赛”上,分别荣获查拳、长器械两项第一名,并在大赛开幕式上作为武术名家登台进行了表演。
2015年3月,“香港第十三届国际武术节”分别荣获“单刀、大刀、查拳”三项第一名,并在大会闭幕式上参加“世界武术名家大汇演”荣获表演金奖。
2015年5月,参加河南郑州全国少数民族武术大汇演获特别金奖。
2015年7月,参加北京国际武术文化交流大会,本次大会参加400多个代表队,一万多名运动员,分别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盛况空前。在本次比赛中,许东阳斩获七金一银,荣获“优秀教练员”奖杯,在闭幕晚宴上,作为本届大会获奖最多的唯一特邀嘉宾,登台为参赛运动员进行了表演,为国家和人民增添光彩,被国家级及省级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2015年8月,参加江西省首届“恩达杯”全国心意六合拳邀请赛中,荣获三项第一名,一项名家表演第一名。
2016年1月,参加三亚“国际武术节”,在本组比赛中,荣获“全能冠军”,斩获十一项比赛的全部金牌。
2016年7月,参加“河南省传统武术大赛”,荣获两项一等奖。
2016年9月,参加“河南省传统武术总决赛”,荣获两项一等奖,同时当选为优秀运动员,代表河南省赴天津参加第二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荣获一金一银的好成绩,为河南人民增了光,并分别在河南日报、周口日报刊登。